病例:

 

李老師,60歲男性,高血壓服用西藥控制,今年三月份某天早起後發現自己右手右腳無力,旁人發現他講話不清楚,所以緊急送到醫院治療,經電腦斷層掃瞄(CT)及核磁共振(MRI)檢查後,發現患者罹患缺血性中風,患者住院後,會診中醫尋求中西醫結合療法,除了正規西醫治療之外,輔助中藥、針灸治療,一個月後,原先只能坐在輪椅上的他,已經可以柱著柺杖走路,講話也清楚許多,布朗施壯評估表(Brunnstrom stage form)近端右側上肢的部分也從Stage II變為Stage III。

 

出院後患者繼續到針灸科門診接受一週兩次的針灸治療,肌力、體力、平衡感持續改善,在出院三個月後,已經可以不需要柺杖走路。

 

中風—西醫論述

(以下資料引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黃匯淳主治醫師在腦中風中心網頁之衛教資料)

 

我中風了嗎?

快速辨識急性中風:下列任一項異常,代表你(他)中風的機會有72%:

1.  微笑測試:看看有沒有嘴角歪斜

未命名 - 1.jpg 未命名 - 3.jpg  

2.  舉手測試:閉眼,雙手平伸,看看是否有一邊手臂偏斜或手臂無法移動。

未命名 - 4.jpg 未命名 - 5.jpg  

3.  口齒不清:說不清楚,無法說。

 

誰容易得到腦中風?

1.有下列疾病者: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頸動脈和其他動脈血液疾病。

2.符合下列生活型態者:肥胖、抽菸、喝酒、缺乏運動、不當飲食、藥物(安非他命、海洛因、口服避孕藥)。

 

腦中風的常見症狀

1.身體一側的臉、手臂、腿突然發生麻或無力

2.突然發作的意識混淆或昏迷

3.突然發作的口齒不輕或說話困難

4.突然視力模糊或看不清楚

5.突然無法行走、暈眩、失去平衡或無法協調

6.突然發作不明原因的嚴重頭痛、噁心嘔吐

 

發生腦中風時如何處理?

□中風的嚴重度會因腦組織受損的位置和大小而異,兩種類型中風的治療方式不一樣

1.出血性中風:因為血管突然破裂,症狀發生很快,可能數秒到數分鐘就很嚴重,但是小出血症狀也可以很輕微。

 2.缺血性中風:變異很大,可以一發生就很嚴重,也可能拖延1~2日慢慢惡化

 

□腦部電腦斷層掃描(CT)是最準確的區分方法,急性中風就醫應到有能力執行CT檢查的醫療機構

 

中風的中醫觀點

 

1.中醫理論:古人認為「風」來去無蹤,碰到突然發作的疾病往往認為是「風」導致的,古人認為風「中經絡」、「中臟腑」導致不同的病情嚴重度,因此,中經絡的病人意識還算清醒,只是四肢出現問題,而中臟腑的病人病情較重,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嘔血,大小便失禁為主要的表現。

 

那身體怎麼會有風呢?中醫認為跟風最有關係的是「肝」,這個肝講的不是我們平常講「肝硬化」、「B型肝炎」的那個肝臟,而是中醫五臟六腑裡面負責調暢氣機的一個系統。中醫一般認為高血壓常跟跟「肝」這個系統發生異常有關。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因此,心臟是否穩定,血管循環是否正常就跟「心」有密切關係。

 

2.中醫預防中風的方法

 

預防中風我從兩個角度著手,一是維持心臟的穩定,二是保持血管的通透度,不要有膽固醇、血脂肪過高的現象。

 

在臨床上,如果脈象出現左寸脈弱脈或微脈,兩關脈浮大,或是脈結代(心律不整)那就要特別小心了,一般來說,如果患者的臨床表現是心律不整、心悸、心慌。我會用我的恩師設計的血循一號方,如果臨床表現是血脂肪、膽固醇過高,手腳容易麻,脖子僵硬,我會用血循二號方,甚至用活血化瘀內科方。

 

血循一號或二號都用到大量的丹參當君藥,只是治療方向不同,配伍的其他藥也有差異,一個是要穩定心臟,一個要通血管。

 

3.中風後的中醫治療:

 

(1)中藥:補氣、驅風、去痰、化瘀這四類藥隨證治之。一般常用方劑的有補陽還五湯、小續命湯、地黃飲子、溫膽湯…等。

 

(2)針灸的部分

我把穴位分為三組:

 

    a.針對意識不清:可用人中、湧泉等醒腦開竅的穴道,我有個患者是學校的講師,腦幹中風,意識不清,
     終日昏睡,嘴巴無法閉合,無法言語,舌頭後翻,我用內關、神門..等穴,配合人中、湧泉強刺激,兩
     週共六次治療後,已可回應家屬「好」或「不好」。所以治療這類患者,還是得用醒腦開竅的穴道強刺
     激,宛如「亂世用重典」一般。

 

b.針對肢體無力:用四肢陽明經的穴道,所謂「治痿」獨取陽明,上肢用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
  下肢用伏兔、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等穴,可以改善患者肢體無力的現象。

 

 

c.針對體質偏差:在病房會診的經驗中,患者多屬虛實兩種類型,一種常見脈浮大或滑數,有時在不同的脈
  位有澀脈或沉弦脈,屬實證痰瘀互結的病人,這種病人我會選用足三里、豐隆、行間。另一類型屬虛證,
  常見兩寸脈微脈,這種病人我會使用足三里、太淵、內關、神門等穴。

 

中醫治療腦中風後遺症的實證醫學

 

本院腦中風中心團隊做了不少動物及臨床試驗,其中一個試驗針對30個住院病人針刺百會穴絡卻穴、前頂穴、後頂穴後顯示針刺可以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並有立即的效果.,另一個試驗則是針對本院32位顱內動脈瘤破裂導致蜘蛛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其中16位患者輔以中藥治療,結果顯示中藥輔助西醫治療可縮短總住院天數。

 

針對中風後有失眠現象的患者,國內有個試驗在養護機構進行,針對中風後的病人按壓神門穴,結果顯示神門穴可以改善失眠,且不按壓後還能持續兩週效果。

 

另外,韓國首爾慶熙大學也進行過一個試驗,他們招募了42個中風合併失眠的病人,27個人在針灸組,25個人在假針灸組,使用皮內針,穴位用內關跟神門,用Insomnia Severity Index (ISI) 及 Athens Insomnia Scale (AIS)這兩種評估的量表,結果顯示針灸組失眠問題都比假針灸組改善,且他們認為針灸可以降低交感神經活動,達到改善失眠的效果。

 

(圖:參考資料5:韓國Seung Yeop Lee主持的試驗,神門、內關皮下針示意圖)

未命名 - 6.jpg  

 

以上幾篇研究成果都發表在SCI國際期刊上。

結論

 

一般人認為中醫僅能調整體質,事實上在急重症的治療上,中醫也能扮演適當的角色,就拿中風病人來說,在本院就有大約40至60人不等採用中醫輔助治療,我們針灸科的醫師常常為了意識不清、中風偏癱的患者穿梭在病房之間,這些病人大多符合健保局實施的「腦血管疾病西醫住院病患中醫輔助醫療試辦計畫」,除了水煎藥以外,針灸與科學中藥都能得到健保補助,僅需負擔部分費用。許多大型醫院也有類似的服務,讓中風患者得到更多幫忙。

 

參考資料

 

1.  黃匯淳,黃金3小時-搶救腦中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腦中風中心網頁資料,http://www.cmuh.cmu.edu.tw/HTML/dept/1810-2/new/cure/cure_22.php

 

2.  林以文(Lin Yi-Wen)、謝慶良(Ching-Liang Hsieh)*,ELECTROACUPUNCTURE AT BAIHUI ACUPOINT (GV20) REVERSES BEHAVIOR DEFICIT AND LONG-TERM POTENTIATION THROUGH N-METHYL-D-ASPARTATE AND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SUBTYPE 1 RECEPTORS IN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RATS,Journal of Integrative Neuroscience,2010 Sep,9(3):269-282

 

 

3.  李漢忠(Han-Chung Lee)、謝慶良(Ching-Liang Hsieh)*、陳春忠(CHUN-CHUNG CHEN)、周德陽(Der-Yang Cho)、鄭光甫(Kuang-Fu Cheng)、林保萱(Pao-Hsuan Lin),A pilot study in acute subarachnoid haemorrhagic patients after aneurysm clipping with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of Chinese medicine,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2010 Oct,18(5):191-198

 

4.  Jia-Ling Sun,Mei-Sheng Sung,Mei-Yu Huang,Guang-Chih Cheng,Chia-Chin Lin, Effectiveness of acupressure for residents of long-term care facilities withinsomn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47 (2010) 798–805

 

5.Seung Yeop Lee,Yong Hyeon Baek,Seong Uk Park,Sang Kwan Moon,Jung Mi Park,Young Suk Kim,Woo Sang Jung, Intradermal Acupuncture on Shen-Men and Nei-Kuan Acupoints Improves Insomnia in Stroke Patients by Reducing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Activit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Vol. 37, No. 6, 1013–10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恆偉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